top of page
設計1-04-01.jpg

內港社區小誌 2019 --閱讀下環
Inner Harbour Zine 2019

小誌集 | Zine

郝元春 Yolanda Kog

中國內地出生,現居澳門。現為全職藝術工作者,插畫師及工作坊導師。

2009年開始至今活躍於澳門藝術界,至今舉辦或參與累計超過30項展覽。部份作品被私人收藏。並積極與各類藝術團體及商業公司合作不同的藝術相關項目。

2018年出版繪本《異地home》。

現常以zine的創作方式去表達故事或者概念。

 

www.yolandakog.com

https://www.facebook.com/yolandakog.work/

yolandakog@gmail.com

INS:yolandakog

《下環一條街》

穿過下環這條街也就幾分鐘的事情,這條充滿老澳門市井味道與生活味道的小街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因為這裡包羅萬象,容納了下環居民一切的生活所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環協奏曲》

運用了印章這種最簡單親切的版畫風格方式,把這條街道濃縮在一張紙上。以風琴拉頁展現煙火味的「下環一條街」;以模仿老唱片的方式旋轉呈獻一首「下環協奏曲」。希望你能看到裡面一個個熟悉的下環街故事。

洋小漫

學士畢業於澳門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其後於英國創意藝術大學獲得插畫碩士學位。2016年起從事插畫委託和藝術行政,並積極參與社區藝術、大小聯展和獨立出版,發掘視覺語言的可能性。2019年個人展覽「他和她和他和她」在後牛房實驗場舉行。同年獲得英國插畫家協會(the AOI)主辦的「世界插畫大獎」廣告插畫類新銳首獎和Hiiibrand旗下「Hiii Illustration國際插畫大獎」商業組最佳作品獎。

 

日復一日2 time after time

延續 日復一日 just another normal day (2018) 的視角,繼續透過時間來探討生活的面貌。走一趟下環街會資訊超載,幾百種事情同時發生。近視又加深的我忘了戴眼鏡,穿梭在忙碌之間周遭竟然感覺似加了特效慢動作。由殘舊的遮陽傘開始隨着熱空氣漫延至整條喧嘩的街道。這次印刷使用了數碼孔版印刷,其油墨容易沾於手上,讓人不經意間留下來過的證據。

吳文政 (Jinn Ng)

平面設計師,插畫家,1987年生於澳門,2014年倫敦藝術大學品牌設計系碩士學位畢業。澳門字體學會副會長,澳門插畫師協會會員,澳門理工學院數碼插畫兼職講師。2009年起以大米亜設計有限公司 (Knightmare Design) 名義參與多項合作,日本音樂廠牌Space Shower Music旗下樂團唱片包裝設計主要擔當, 設計範疇包括多項唱片包裝設計、品牌與活動形象、書籍出版等。曾獲選第八屆澳門設計雙年展公開組銀獎, 插畫作品曾於倫敦與東京當地展出。

 

VHS

2019年的夏天,拿起這盒錄影帶吧。

錄影帶(VHS),是80-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古舊電子產物,以此媒介作為核心元素,把自身在此場所體驗過的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四部份,把過去到未來的下環角落影像穿梭在大家的眼簾內。

鄭志偉

平面設計師。SomethingMoon Design 主理人。

專職於平面設計領域,涉獵書籍、字體造型、品牌識別、藝文展演活動視覺、雜誌排版、插畫及網站設計等。作品曾屢獲多個本地及海外的認可,多次得東京 TDC 優秀賞,入選香港 HKDA 環球設計大獎、台灣金點設計獎及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亦多次入選澳門設計雙年展及獲得獎項,同時受邀參與多個設計展覽及入選於不同書籍雜誌。

 

《我不知道還能為下環街做什麼》

(封面:https://jmp.sh/JyTQ2lS)

「每天我們都在這裏出發,然後等待着回到這裏來。」下環街位於澳門半島南端,對於作者來說,這只是個從小生活的地方,在懂事前從不停下來觀看,後來更覺得是個時代包伏。

在冷靜和無聲之中用底片紀錄了這片無爭之地,客觀地描述所看見事物,近十年中細節出現的變化,用鏡頭留下無數可喘息的空間。街坊的穿梭,消失的地景,水漬,隨便攞放的貨物,空地,熱鬧市販的主街,轉角的無聲。

沉醉於平凡日常的側寫,害怕被世界刻畫出的繁複。在外來眼晴注視前的一個痕跡紀錄。

洪家樂(Lok)

平⾯設計師,策展⼈,1990年生於澳門,2016年於倫敦藝術大學品牌設計系碩士學位畢業。澳⾨設計師協會副理事長,澳門設計大獎籌委會主席,澳⾨門理工學院設計課程客席講師,曾任職於澳門美⾼梅⾼級平⾯設計師、2018年創辦LOKSOPHY DESIGN LTD. 兼任設計總監。設計範疇包括品牌設計,活動形象,包裝設計, 出版物設計等。過去作品獲全國及國際性獎項30多項,並曾於波蘭蘭,韓國,台灣,泰國,中國等地展出,部份作品輯錄於國際平⾯設計雜誌ldN,CTA亞洲創意對話,香港明報周刊等雜誌、書籍中。

《下環花生誌》

《下環花⽣誌》是⼀本由本地設計師發起,與下環一帶居⺠合⼒輯錄⽽成的輕鬆社區小誌,封⾯千篇⼀律,內容別有風情。

「食花⽣」是當下港澳地區的潮流俚語,帶有圍觀、湊熱鬧的意思;「花⽣」更漸指那些茶餘飯後、事不關己的悲喜故事。每本花生誌都透過輯錄與居民的對話,以⽂字的⽅式紀錄各種昔⽇至今下環街的趣聞軼事,讀者可以從這些花生中,咀嚼出下環街的⼈生百味。

李昊樂

攝影師,從事專業攝影工作之餘,喜歡拿著菲林相機穿稄在各大街小巷中紀錄身邊週圍的人與事,更沉醉在傳統的黑房裡沖洗膠卷,放晒相片,親身體現每一張影像的誕生。

澳門環宇專業攝影影像總監。

澳門黑白攝影學會創辦人、現任理事長。

 

工作及相關經驗

2011年 及 2012年 參加 CREATIVE MACAU 會員作品聯展

2016年  澳門黑白攝影學會與文化局合辦:澳門情景-李公劍攝影展

2016年 首個個人展覽”澳門街拍”於澳門文化中心創意空間

2019年 參加中國大畫幅攝影聯展 深圳2019

2019年 寧波黑匣子舉辦澳門掠影個人攝影展

 

下環情 攝影集

工作室自2005年搬入下環街迄今已經14年了。

北區長大的我對下環這個地方較為陌生,只是對下環街兩邊的小販有點印像。

從事專業攝影的我平日也得喜歡拿著相機四處記錄,

每日經過的土地公、長樓梯、太和巷、光復圍、帶水圍等地方,

漸漸地加深了感情。

今次影集主要是我平日會接觸的地方和人,突顯下環街濃厚的街坊情,還有快要重修改造的光復圍。

李卓媚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2015年獲「1839攝影藝術新秀獎」,曾於台北舉辦攝影個展「SEMICOLON;」及「talk to Eve」,2017年澳門牛房個展「4:35p.m.」。2018年憑紀錄片《棉花》獲第三屆澳門國際電影節 評審團特別獎,2019年紀錄片《爺爺的老房子》入圍第四十一屆台灣金穗最佳紀錄片。

 

 聖像

「各位街坊朋友:

新年快到,希望街坊朋友不要將自己家中舊菩薩神像送出來,更不應該求其棄置亂放,任其自己的菩薩神像在路邊風吹雨打,神像也怪自己主人送出放在路邊,又找什麼人幫你們將神像執掉,更顯出自己沒有公德心,請各位街坊朋友自律,更多謝街坊朋友合作,祝你們身體健康,感恩!」

——— 引用自下環土地廟街坊通告。

杜凱慧 Wednas

現為兼職導師,亦是國際活動Design for Change 澳門發起人,近年主力於教育、創新、環保及突破自己,並希望以身作則,鼓勵澳門人勇於發揮創意及接受挑戰。從小喜歡手作及藝術,現時在下環居住,今次作了新嘗試——第一次動手製作ZINE。

 

謝謝您,下環

下環面對人口老化和水浸的問題,前景好像不太樂觀,在下環居住的人誰選擇留下來?誰選擇離開?今次訪問了四位,其中兩位在同區長大,兩位則是近八年才遷入的,希望從中瞭解新舊居民對下環有什麼想法。訪問後發現大家都很喜歡住在這裡,也讓我更喜愛自己的家。作品中整輯了四位分享的內容,藉著手作立體書,以四個不同的角度展示下環的人情味及方便的日常配套。

鄭燕君


非瞳凡享

何婉晴 / 周穎興
(海星中學「朋友義號」義工組)


下環單車遊

Dizon shania sardenia / Super papa / Lou / Janny / 北培公公
(海星中學「朋友義號」義工組 / 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之長者)


下環舊貌

蔣咏雅 / 何錦玲 / 婆婆
(海星中學「朋友義號」義工組 / 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之長者)


H.W.B.C. x E.M.

任俊吟
(海星中學「朋友義號」義工組)


何學軒
(海星中學「朋友義號」義工組)


下環街不同特色的門閘

鄧誼琳 / 李子輝
(海星中學「朋友義號」義工組)


歡迎下環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