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內港社區小誌 2022 --嚐味下環  作品展
Inner Harbour Zine 2022   Exhibition

策展人的話

施援程

起初想到以味道來做下環區,首先是想到這裡有很多檔口,有市井味、食物味、花香味、香蠋味、舊氣味、雜亂味等等,這些混作一起的氣味,是舊區獨有的生活氣息,是人與人關係的連結,是活力與朝氣的味道。三年疫情,我們的活動也因此曾停頓過,但下環街的生活氣息,永遠不會靜止,這裡的居民依賴他作生活的核心,這也是我喜歡這裡的原因。

 

《內港社區小誌——嚐味下環作品展》展場以一個個攤檔去分區,以未經加工的原木方及木板去砌成,把不同大小的小誌作品整齊的攞放在一起,就像檔口的擺位一樣亂中有序。最當眼的位置是一個有蓬頂的相連檔,中間有一張長枱放滿做小誌的工具,來到的觀眾可以立即參與其中,隨手做一本小誌。

 

這次我們以駐點形式進駐下環浸信會,也多謝他們一直成為我們最好的合作伙伴,給予空間和自由度。三位不同媒介的導師,分別有插畫師郝元春,攝影師李昊樂,導演吳嘉偉,他們以不同形式的教學與學生連結下環這個區,以不同媒介呈現,最後我們以小誌及多媒體形式去把所有故事及作品展示出來。來到第四年的《內港社區小誌》,小誌作為我們一個窗口,由此去擴寬這個創作空間。

 

上年我們自費出版了《檔口的味道》月曆,今年我們延續這個概念,再次與郝元春合作,運用她個人作品《鍾太的一天》裡的過百幅插圖元素,以貼紙手帳形式去做一本簡單的小誌,再以筆記本配合月曆及插圖的套裝,成為一本真正的手帳《拼貼日常》,這本手帳將成為我們未來計劃的開端,每一位平凡人說故事的起點,也以此再連結大家,每人手執一本手帳,把最日常最平凡的事記下來,從日常中發現生活上的美好,人生也不過如此。

陳詩琪

「內港社區小誌」自2019年完成了一整年的活動及展覽後,經歷了一些枝節,雖然我們並沒有停下來,但能夠再度在社區開展,心中充滿感恩。今年我們以「嚐味下環」為主題,用最生活化、最熟悉的題材開展對話,讓社區持分者更易加入其中。核心創作人來自不同範疇,與社區也有着不同方面的連結,正好帶我們由不同角度去發掘和記錄,豐富小誌作品的內容維度,更立體呈現社區韻味。自2018年起就陪伴着計劃成長的插畫師郝元春,因應區內居民的特質,不斷調整小誌製作的內容及形式,務求讓大家既易上手,也樂在其中;為我們牽線與光復圍結緣的攝影師李昊樂,帶大家隨手拿着手機鏡頭,展現下環的色香味;以及剛搬到下環區居住的劇場人及文字工作者吳嘉偉,以其多年媒體工作經驗,分享編採技巧,深挖社區內值得探討的題材。

 

駐足紮根,是進行社區藝術項目很重要的一環,原本計劃7~10月每週都在下環定點安排活動內容,嘗試在社區建立一種恆常的存在感,就好像街坊每天經過熟悉的小販攤擋,都會打招呼聊上兩句,是一種生活的習慣。結果疫情把一切步伐都打亂了,總覺得今年的活動未能有足夠的時間醞釀與累積,心知我們可以做的、需要做的,還有更多。慶幸計劃一路走來,都得到合作單位下環浸信會鼎力相助,駐點工作坊在疫後能以最快的速度重新開展,也讓我們遇上很多心繫下環的參加者。有趣的是,導賞團吸引了很多新面孔,街坊廚神娟姐煮了一桌拿手小菜與我們分享「家常味」,恍惚瞬間重拾從前在光復圍一起吃飯的熱鬧親切;漁民後代阿鋒,對海港歷史甚有研究,與我們一起聞着「海水味」走過澳門漁業的「濕地」。這些小足跡,都有一眾新老街坊、對下環有情感的朋友,與我們一起走過。

 

承接過去「蓋印章」的形式,今年展覽也準備了一系列下環生活的插圖貼紙,邀請大家拼貼出各自的日常,用手帳來記錄生活的五味雜陳,小孩老人家也能輕鬆參與其中。心中一直有種堅持,「藝術對向」與「社區對向」 必須要找到平衡,且缺一不可。

 

想要「內港社區小誌」越走得長遠,就越需要傾注心力。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有當初開展計劃時的初心,才能在每次遇到挑戰時堅定地勇往直前,感恩伙伴們一路同行。

下環街尋寶計劃

(浸信會暑期成長班)
 

課程簡介:

每天經過這條熟悉的街道,其實藏著許許多多的寶藏!小朋友們你們發現了嗎?菜檔叔叔用的磅稱,茶餐廳裡的汽水樽,小店美食,雜貨店的紙箱,路邊的電箱,郵筒,燈柱,巴士站牌,修路的挖土機,各種各樣的行人…都是等待我們雙眼去發現的生活寶藏!讓我們一起出發去探索吧!

工作坊通過帶領小朋友觀察藏在下環街裡的各種生活人事物,發掘這些稀鬆平常的日常,讓生活自然而然成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工作坊分為三個部分:

——「去街尋寶」 帶領小朋友去下環街各處用手機去拍攝自己感興趣或是熟悉的人事物,收集作品素材,同時也是創作前的熱身。

——「來!分享你的寶藏」 通過將收集好的照片素材打印好之後,以剪貼+繪畫的方式輕鬆表達各自的主題。

——「寶物集合!變身」 將創作好的頁面組合成一本有趣的小手帳,有圖有字,有趣的想法躍然紙上!

導師:郝元春Yolanda Kog

 

插畫師及藝術課程導師。

舉辦過6次個展,累計參與海內外聯展超過40項。部份作品被私人收藏。與各類藝術社團,學校及商業品牌公司有不同類型的合作。出版及參與出版過多本繪本及小誌作品,擔任學校,教育機構及非牟利團體的藝術課程導師。

2020年獲第五屆澳門國際當代插畫大賽平面視覺類作品優異獎;2021年獲全國插畫雙年展CIB8專業組金獎;2022年作品入圍 Word Illustration Awards2022及第九屆Hiii Illustration國際插畫大賽。

網站:www.yolandakogillustration.com 

採集下環風味

(駐點工作坊)

 

課程簡介:

課程以下環社區為背景,分三個部分進行。

由導師分享過往與社區相關的創作作展開,深入講解如何運用插畫或者圖文形式的創作方法,將自我情感融入,帶領學生了解社區藝術如何通過小誌的形式去傳達,藉由分享,產生出創作的靈感。

 

然後通過導師介紹不同的小誌製作方式,讓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主題的形式去表現。期間,導師教授一些簡便的創作圖形的方法,例如自製肌理拼貼,或利用各種不同質地的紙質材料,紙膠帶或貼紙等等素材,即使不用繪畫也可以讓學生更輕鬆的創作,增加創作熱情。

 

學生通過自身對下環街的觀察與了解,著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創作。作品以個人創作或者小組形式共同完成。

 

 

駐點導師:郝元春Yolanda Kog

 

插畫師及藝術課程導師。

舉辦過6次個展,累計參與海內外聯展超過40項。部份作品被私人收藏。與各類藝術社團,學校及商業品牌公司有不同類型的合作。出版及參與出版過多本繪本及小誌作品,擔任學校,教育機構及非牟利團體的藝術課程導師。

2020年獲第五屆澳門國際當代插畫大賽平面視覺類作品優異獎;2021年獲全國插畫雙年展CIB8專業組金獎;2022年作品入圍 Word Illustration Awards2022及第九屆Hiii Illustration國際插畫大賽。

網站:www.yolandakogillustration.com  

關於你的下環記敘

(駐點工作坊)

 

對於一個社區的人情和風貌,很多時候都需要人們特意去紀錄,久而久之,它便會形成一種「社區歷史」,無關大或小、個人或是團體、口耳相傳還是實體記載,它既屬於社區,也屬於你;讓我們用影像紀錄方式,「編寫」出一篇關於你的下環記敘。

 

我在2020年年底時,正式遷入下環街,根據以往走遍大街小巷的經驗,下環街給我的印象就是熱鬧;而成為下環街的新街坊後,更發現了它有著獨特的生活氣息,而我會稱它為屬於下環街的「人間煙火」。清晨有早餐店的準備聲、跟隨其後會看到街市的熙來攘往、各大食店攤販貨如輪轉,一輪喧譁過後,晚上在黃澄街燈映照之下,又變回寧靜寂謐的小街,周而復始一復一日。

 

這條長460米的本地街道,有著新蓋的樓房、同時也有百年歷史的圍里,在新舊之間、在熱鬧和安靜之替,卻有著不少人、事、物在此有待發現,所以在接受到內港社區小誌這個特邀「任務」時,我一直在想,或者我能為參與者帶來一個另類的角度,去發掘、去表達他們在這個社區的所見所想,於是,我便決定透過我自身過去媒體工作的經驗,和大家解構「一個影像節目是如何生成的」,分享採訪前的準備、採訪技巧、文稿撰寫、選材角度、記敘方法等,讓參加者能成為一次媒體工作者,製作紀錄短片。

 

我們常說「看片如看人」,影片的風格往往也在揭示了創作者的內心。在課堂上,參與者所提出的題材往往都很貼合自身主題,我們從社工們眼中看到了社會關懷的議題、剛畢業不久的學生對過去校園生活的懷念、設計人員對社區建築空間的疑慮、甚至有英語老師對外藉商號的好奇,這統統都是非常珍貴的念想,證明了大家對社會、以及周遭一切的關心,也同是我們創作的養份。

 

在短短幾堂課裏,需要教導和學習的太多太多,但我認為,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一雙懂得「發現」的眼睛,它不光於在媒體工作上,它乃至我們作為社區的一份子,就算「內港社區小誌」活動結束後,這雙眼睛會引領我們,成為把社區變得更好的一個重要因素,那時候,你能記敘的就不只內港下環,還可以是各地各處了。

 

 

駐點導師:吳嘉偉 Gary

中文專業(教育)學士及表演藝術碩士,曾於本地電視台擔任節目主持及資料蒐集,現為劇場演員、編劇及導演。作為去年才搬進下環街的新街坊,對於這個生活氣息如此強烈的社區,具有各種的新鮮感。

拍出下環味道

(駐點工作坊)

 

導師以深入淺出的形式與學員一起用輕便的手機作商業的食物拍攝,過程中還教授很多商業秘技與學員一起分享,燈光及擺佈是這個工作坊最重要的運用,使得照片有故事,達到視覺上的色香味俱全。

學員分組到下環街找尋美食,根㯫他們對此區的認識,尋找隱世的地道美食,再出盡心思去配搭擺設,令到相片整體提升,甚至達到專業級相片。

日常在群組裡,大家分享澳門各個角落的美食,也會自己烹調,分享食物的故事、食譜及樂趣,味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藉著味道成為連結人與人的關係。

駐點導師:李昊樂 Jason Lei

從事專業攝影工作之餘, 喜歡拿著菲林相機穿梭在各大街小巷中紀錄身邊週圍的人與事, 更沉醉在傳統的黑房裡沖洗膠卷, 放晒相片, 親身體現每一張影像的誕生。

澳門環宇專業攝影影像總監。

澳門黑白攝影學會創辦人、現任理事長。

「檔口味道」2022 月曆

 

味道連結著記憶,也承載著情感,傳承與文化。我們深入下環街內的各種檔口,無論是食檔,花檔,水果檔,香蠟舖還是賣衫檔,無不充斥著濃濃的煙火氣息。我們從這份生活本質的味道中聆聽他們的故事,採集他們的「味道」,描繪出下環的純樸與踏實。

 

延續上一次(2019年)的社區藝術作品,今年將創作範圍做了更具體的描述——關於下環街的檔口。以「嚐味下環」為主題,通過插畫紀錄了這些「味道」,並製成2022年的一份小枱曆,希望得以保存那些下環街日漸式微的獨特風味。

 

採訪/文案:施援程    陳詩琪

設計/插畫:郝元春

鍾太的一天

 

這是一個以下環街日常生活為背景的一個虛構小故事。主人公是一個住在下環街的普通家庭主婦,通過她一天的生活軌跡代入下環街的各種真實場景,在這些帶有溫度的瑣碎日常中嚐味下環街的煙火氣息,領悟生活的平凡與美好。

 

故事/插畫:郝元春

拼貼日常

 

用簡單的一張紙折疊小誌,結合這次展覽小誌《鍾太的一天》的插畫周邊貼紙以及印章和各種材料,參加者以輕鬆快速的拼貼手帳形式,各自創作出不同風味的社區藝術作品。

 

插畫:郝元春

概念:施援程

內港社區小誌 - 嚐味下環作品展

 

開幕:10月28日 6:30pm
展期:10月28日~11月20日
地點:At Light(澳門卑第圍1號地下)
時間:逢星期三至日 2:00~7:00pm

主辦:澳門黑白攝影學會    蜉蝣公共空間合作社

贊助:文化發展基金

支持:下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    城區發展促進會    At Light

bottom of page